控制高血压 有效预防脑卒中
[健康园地]     发布时间:2019-12-11

    《2016年脑卒中流行病学报告》提出我国脑卒中患者7000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为165万人,每12秒即有一个中国人发生脑卒中,每2秒就有一个中国人死于脑卒中,每年因脑卒中而死的中国人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2.45%。其实,如果预防得当,80%的脑卒中是可以避免的。而高血压为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压控制平稳将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那么血压昼夜有什么变化吗?


▲生理状态下血压有节律的变化,典型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白昼血压高,夜间血压低,24h血压监测发现清晨6:00-9:00血压骤升达峰,此后趋于平稳,15:00略低,17:00-19:00又出现一峰,凌晨2:00-3:00血压最低。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可将24h血压分为杓型(一般正常人夜间血压下降10%—20%);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小于10%);反杓型(夜间血压比白天还高5%);极度杓型(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其中后三者统称为非杓型。



▲有研究发现血压节律是否正常是判断高血压病情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患者,较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和肾损伤均严重,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常与左心室肥厚有显著相关。

▲研究证实有重复性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是加重心脏和大动脉损害的重要因素,比杓型血压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有着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预后比杓型差。所以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是独立于血压水平之外的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因素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确定高血压类型及分型

    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可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与正常人相似,有夜晚血压下降的昼夜节律,继发性高血压多无明显昼夜节律变化。

◆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曲线分型大致可分为以下4型:
正常昼夜节律型:大多数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在夜间睡眠时血压有明显的下降,但随着年龄增长昼夜波动幅度减小。
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型:多见于重度高血压或伴有明显心脑肾靶器官损害者及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和严重失眠者。
夜间血压升高型:表现为白昼血压低下或有直立性低血压,夜间血压持续性升高见于严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和部分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的高龄老人。

嗜铬细胞瘤型:常表现为发作性血压明显升高和直立性低血压,见于少数原发性高血压及嗜铬细胞瘤患者。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什么临床意义?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提供受测者的许多血压信息,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受测者昼夜24小时的血压总体水平、动态波动规律和昼夜节律变化,克服传统测压方法的测量误差及“白大衣”效应,补充了随测血压的不足,为临床诊断血压异常,判断高血压程度和评估靶器官损害,指导合理降压治疗,正确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疗效及临床研究提供了较为满意的手段和科学依据。


哪些病人适合做动态血压检查?

临界、白大衣高血压

高血压治疗前、后
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者
观察抗高血压治疗疗效及降压治疗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者
继发性高血压如肾性、妊娠高血压等
发作性高血压如阵发性或夜间高血压
低血压如体位性、药物性低血压等
原因不明的晕厥
血压波动伴特定症状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夜间心绞痛和肺水肿等

临床试验对照检测

    如果几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称为危险因素的个体聚集性,例如在肥胖者常常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同时存在。多重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病预后起叠加作用。约7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有至少除血压升高以外的一种危险因素,30%患者有3种以上危险因素。


药物半衰期与血压稳定性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评估降压药物一个指标就是谷/峰比值,长效降压药物的谷/峰比值应该>50%。谷/峰比值越接近100%,说明药物在小时内的降压作用越平稳。
■动态血压能够科学评估24小时血压稳定情况以及药物的作用和影响情况。




心电功能科:董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