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的柔弱,坚强的人生
[人文病历]     发布时间:2018-11-27

康复科  郑日东*

    几年前高考后填报志愿时的阴差阳错,我选择了康复治疗这个专业,成为一名物理治疗师。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它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达到最大可能的生活自理、劳动和工作的能力,为病伤残者重返社会打下基础。
    在我的理解中,康复医学是最贴近医学人文的。它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而且还要尽量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患者张女士,因右侧颈肩疼痛伴右肩关节活动障碍一年余来我科治疗。初见她的时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身材瘦弱,精神萎靡,头发花白,呈痛苦病容,年龄上我的初步判断是70岁左右。但拿到她的挂号单,在系统里看到她的年龄显示是60的时候,我又略带诧异地回看了她一眼。因为这个年龄和我母亲相似,但整个人的精气神完全两样,不由在心里有了恻隐之心。
    在通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格评估后,我对张阿姨的身体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她是颈肩综合征合并右侧肩袖损伤。她一年前开始发病,最初是颈部不适,伴轻微的肩臂放射痛。开始没当回事,后来肩臂痛越来越重,手臂抬起困难,夜间时常痛醒,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先后在本市各大医院就诊过,但一直没见好,因为是外地医保,在这边就医费用也大,前后已经用掉一万多块钱不见好。她本人已经有点不知所措,这次来我科治疗也是经别人介绍过来试试看的,所以在治疗前她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治疗效果和费用问题。我认真地跟她解释我将要采取的治疗措施,费用上不会很高,效果上因为病程长的关系,不能保证十分有效,只能在治疗过程中去观察和调整。
    考虑到她疼痛的时间很长,对疼痛已经敏化,所以在第一次的手法松解肩关节的时候,我一直很小心,避免加剧她的疼痛。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的手法治疗是一方面,患者本人的配合度以及家庭的功能恢复性练习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也在向她了解她日常生活中会有哪些必须要做的动作,来评估对她肩痛及活动障碍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去规避等。在聊到她的家庭的时候,张阿姨瞬间就眼红了,停顿了一会才开始讲述。
    原来张阿姨的丈夫大概一年半前突发脑梗,后经抢救,人没事了,但遗留了右侧半身瘫痪,在医院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3个月后回家。她们一家从外地来苏打拼,刚按揭贷款买了一套中户型的老小区房,这时老伴又倒下了,经济上一下子变得和拮据。儿子儿媳在上班,她留在家里照顾丈夫和刚上托儿所的小孙子。职业的敏感性让我意识到她肩痛病因的可能来源,一个偏瘫病人尤其是早期的偏瘫病人,其在搬动过程中,是比较困难的。我详细地询问了她日常护理她丈夫的过程,从中分析出她肩袖损伤的可能病因。我也发现了一些她对她丈夫护理、搬动的一些错误地方,考虑到没有实际评估过她丈夫现在的状况,不好给予一些针对性的指导,所以我与她约定好周六下午去她家实地拜访一下。她很高兴但看得出她又很犹豫,有想说的话又不好意思开口的样子,我意识到她可能以为我是要收费的。我立即向她解释这是义务的,我是苏州市残联家庭康复指导治疗师协会会员,上门指导都是公益性的。
    张阿姨的家在离我们医院不远的一个老小区里,住在5楼,没有电梯。见到她丈夫的时候,第一印象是他体型明显比张阿姨大了一个级别。可以想象张阿姨每次搬动他时的困难,也难怪她肩痛这么长时间也不见好。每天从床上扶起来、擦身、搀扶步行以及下楼锻炼等等,日复一日。而且因为偏瘫的关系,她的丈夫心理状态也不是很好,时常拒绝锻炼或者发怒。
    指导的时间不长,但我能感受到张阿姨看似瘦弱的肩痛,却撑起了这个家庭的半边天。一边是对丈夫的悉心照料,任劳任怨;一边是欣慰地伴着孙儿的成长。可能是我这个小小的举动给了她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后续的治疗很顺利。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我们医者的原则,病人、病人,既有疾病的本身,也要关注到人的本身。透过疾病的背后,要在整个诊治过程中贯穿对病人的尊重与关怀。当看到张阿姨的面容上笑容越来越多,精神状态越来越好的时候,医者的荣誉感油然而生。
    医乃仁术也!